您现在的位置:金东方首页 > 博士申请 > 申请策略
申请美国PhD你必须知道的几件事

发布时间:2018-09-11    文章来源: 金东方留学    点击:2779次

在这个尽职调查的过程中,我漏了一个重要的步骤,那就是去看学校的graduate student page,看他们历年来,录取了哪些博士生,在做什么研究,中国人有多少,是否每年都有新生招入,招入的学生背景如何。
关键词: 美国PhD PHD申请

  申请前期

  如很多申请者一样,我查看了很多学校的官网,了解学校内部faculty的研究方向和主要发表的作品,并确认与我的兴趣是否一致。这个过程让我形成了初步的选校方案和导师名单,并且让我对每所学校的研究流派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而,在这个尽职调查的过程中,我漏了一个重要的步骤,那就是去看学校的graduate student page,看他们历年来,录取了哪些博士生,在做什么研究,中国人有多少,是否每年都有新生招入,招入的学生背景如何。比如UChicago和Princeton的文科博士基本不招没有硕士学位的学生,并且对二外的要求相当高,Harvard历史的东亚方向已经几年没有招新的学生,Penn的欧美历史远远强于东亚... 如果事先了解了这些信息,那么我会调整申请策略。

  之后,我开始给教授发邮件逐一套磁。在邮件里做name-dropping是很有效的,如果你跟某个业内大牛做过研究,请一定要在邮件的前半部分就点出来。由于我的毕业论文导师是一个著名的汉学家,她的名声一定程度上帮我打开了套磁的第一扇门。

  套磁的这个过程很有意思。有些学校根本就不会鸟你,比如,Berkeley和Brown的教授就从来没有回复我的邮件(而之后这两家确实也是最早拒我的学校),这基本可以看出,你和这个学校和faculty是否fit。Ph.D最讲究的是一个fit, 再牛的人,如果不fit, 都会被拒(曾经了解到有不少手持2个硕士学位,多篇发表的论文,高分高GPA的申请者被拒绝)。

  如果你收到了教授的回复,恭喜!从反馈回来的邮件内容中,你可以根据措辞、语气,来初步认识学校/教授对你的看法-- 但千万不要被这个初步的印象迷惑!(后续我会提到)就我自己的案例来说,Yale、Penn、UChicago和UCSD的教授最为友好和热情,回复速度快,回复的内容也比较详细,UChicago的一个教授甚至愿意和我Skype详谈申请的过程。Princeton的教授回复也较快,但是内容颇冷...言谈之间暗示我的资质并没有完全符合录取标准,Columbia的教授也快速回复了,但只是标准性地鼓励之词,相对来说较为冷淡的Princeton和Columbia都是较早拒我的学校。

  在这里想要提醒大家的是,对于文科、社科申请者来说,只与还没有拿到tenure的教授套磁是有一定风险的... 尽管这位年轻的教授很喜欢你,想录取你,但是TA在系内的话语权还十分有限,或者TA自己还没有可支配资金的权力,所以,不要太把TA给你的积极反馈当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因为TA的资质还没有让TA能够见证足够多的申请季的竞争情况,所以很容易高估或低估你的水平,给你错误的信号。比如,Harvard的一位年轻教授在邮件中告诉我 “Your training and record thus far are most impressive”,然而我还是被Harvard秒拒了。比如,我的一个朋友进了Brown的心理学博士,但是因为最近导师没有拿到tenure, 她要和导师一起搬去Wisconsin...

  当然,并不是说你不可以向年轻教授套磁,我的建议是,你最好也能够找到1-2位比较德高望重的教授同时进行联系,看TA对你的反馈如何。如果运气好,喜欢你的年轻教授也可以将你推荐给更有话语权的老教授,这样沟通起来更为方便。

  文科、社科的录取与理工科不同,所有申请者的材料先在系内审阅,逐出候选名单以后,上报给graduate school作最后的报批。在这个过程中,能录取多少位学生,是由学校决定,而不是由系内自主决定,因为文科社科的博士资金是由学校发放,大多数教授是没有资金来自主招生的,这与理工科的录取非常不同。大多数文科和社科的录取名额有限,尤其是偏人文的学科,每年的录取率约5%,甚至更低。UChicago的教授在Skype中告诉我,去年,历史系的东亚方向有约80位申请者,最终只录了4个。因此,申请前期请做好尽职调查。

  准备申请材料

  在这里想重点说一说PS。

  博士和学术型硕士的PS的主要功能是呈现你的学术背景、学术计划、学术能力/毅力。一篇能收获offer的PS必须在这三方面各个击破。下面我按重要性来逐一叙述这三方面的要求。

  学术背景:

  申请博士与申请硕士,光列出学习过的与未来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以及学到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博士的PS并不是一封cover letter, 更重要的是去描述自己做过的研究,主要阐述你的主要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合作的教授/学者有谁,以及这段经历对你在本领域形成一个初步的认知有什么样的帮助。

  学术计划:

  一位刚从哈佛东亚历史系毕业的博士生告诉我,PS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你未来的学术计划,而这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你到底关心一个什么议题,你的研究问题是什么。去年申请季我指导过很多人的PS,我惊讶于许多人竟然完全不知道披露未来学术计划的重要性,更没有指出一个关心的研究的话题,这样的PS是没有分量的。

  怎样去描述你的研究问题?有时间,可以去读一读书评和peer review,学习一些学术上的表述习惯、描述视角。Learn to polish your scholarly writing with critical perspectives and descriptive terms.以下摘录一段供参考:

  The advent of the workhouse, the denigration of the nonworking poor as "social parasites," efforts to police homelessness and vagrancy--all had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lives of people struggling to survive. I seek to provide a crucially needed historical lens for understanding how beliefs about poverty intersected with shattering historical events, producing new welfare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 for the benefit of some, but to the detriment of others.

  描述研究问题的时候,切入点要细。有些学生会说,啊,我想研究labor economics, unemployment issue, blahblah, 然后就句号了。这样的描述,说了等于没说。

  披露研究计划的时候,大致讨论一下你对这个领域的初步认识,比如:

  1)有哪些主要学者发表的哪些主流理论、观点

  2)该领域最新的发展方向

  3)你对现有的本领域的主要观点的看法

  4)你的研究会带来什么样的贡献。

  作为本硕刚毕业的菜鸟,对某感兴趣的领域的认知是很粗浅的,更别提能作什么样的贡献。但是,PS的目的并不是要说服委员会,你可以推翻某个大咖的理论,你是下一届的诺奖得主,而是,你需要呈上你的独特的研究视角(perspectives)。

  写PS的时候,不要代入内心戏。尽量不要涉及带有个人感情色彩、情怀壮志、包括你有多么爱这个学校、多么爱学术,这类内容。PS讲究的是critical reflections, 而不是 emotional appealings.

  学术能力/毅力:

  这一部分的内容是贯穿整个PS,需要在字里行间体现出来,而并非单独开辟一个段落来描写。能力和毅力的体现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某个研究项目遇到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团队里的其他人质疑你的研究方法的时候,你是如何应对的?某个研究结果的背后是你运行了多少条代码,花了多少个月完成的?未来研究计划的可行性,瓶颈,你会判断吗?

  WL or not WL

  相信许多等结果等到望穿秋水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邪恶的存在:grad cafe。在grad cafe上看到有人收到自己的dream school的录取,而自己的邮箱却空空如也,这种感觉一定不好受。 博士放录取的过程与硕士不同,基本学校先会集中发大批录取,先把心仪的学生收入囊中,然后集中发拒信,拒绝那些学校认为不适合录取的学生。剩下来的申请者的命运分这么两类:转硕,或放入博士录取等待名单。

  转硕:如果未被录取博士,而申请者的资质又不错,有些学校会考虑将申请者放到硕士申请的程序中,Yale, UChicago, Columbia都会这样做。有的学校,如Yale, 会邮件通知你是否想转硕,而有的学校并不会通知申请者,比如UChicago。转硕的申请者往往是本科毕业直接申博,有些学术上的训练和能力还不够到位,因而竞争力不足。如果你得到了转硕的信号,不妨耐心等待硕士的录取通知。如果你没有收到理想的博士录取,或者录取你的博士项目并不是很心仪,导师并不是特别满意,那么你可以考虑入读硕士,不少转硕成功的申请者会收到半奖甚至全奖。

  等待wait list: 我自身的经历告诉我,等待名单竟然是可以争取的。在某一天,我收到了UCSD教授发来的邮件,被告知SD今年的录取名额有限(只录了2个东亚方向的历史学生),尽管教授很中意我,但是也无能为力,无法录取我。收到这封邮件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崩溃的...不过我及时回复了教授,感谢他的通知。三天后,我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再次联系教授,请求被放等待名单。教授回复说,他会与部门负责人争取,如果已录的两位学生选择去别的学校,那么我还是有很大机会被录取的。这个经历说明,只要没有收到官方的拒信,你甚至可以向教授争取进入排名靠前的等待名单。如果被等待,一定要在期间与教授保持积极的联系,说明自己依然对学校保持浓厚的兴趣。

  一些不可控因素

  如果拥有完美的分数,推荐信,PS,以及积极的套磁回复,是否说明你的录取率很大呢?不幸的是,博士申请中一些不可控因素占了不小的比重。一位在WUSTL读哲学和认知学博士的大牛曾说过:悲剧的原因五花八门-- 这个系里正好有这个具体方向的,不需要这样的人了,这个系里可能给你的位置被人走后门拿走了,这个系里的钱排到你正好发光了,申请方向所属的某个教授正好在两年内要退休,或因为别的原因不能带学生等等。所以,事前的尽职调查很重要,然而,就算做好了尽职调查,也不能保证什么,因为,与硕士的相对标准化录取不同,你永远不知道和你竞争的申请者都是什么样的怪兽。

  关系!关系!关系!

  如果要我给一句最后的忠告,那么就是,有志于Ph.D的同学,请在本硕期间就要与学术圈的人拉好关系:你的导师、导师的Peers、外校的同领域的教授,甚至是年长的学长学姐。多参加Conference, 去Conference的时候多留意圈内的学者,积极地介绍自己和自己的研究,多帮教授打杂干活等。若是在国内读本硕的同学,请一定要为自己争取出国交换的机会,让国内的导师帮你联系国外的教授,争取暑期RA的职位,混个脸熟。

  曾经一个学长申请历史学博士,最终只录取了哈佛,而很大部分原因是他与哈佛的某位教授一起做过研究,彼此熟悉。然而,失败的例子也有,比如某香港本科的同学在哈佛为教授的Lab打杂了两年,原以为青春换来的推荐信能让自己录取,但没想到还是悲剧了。虽然有了一层关系不一定能让你最终被录取,但是没有关系的话,机会更加渺茫....

  编辑:翁晓兰

分享到:
  •  
  •  
  • 2023年至领留学名校录取榜
  • 2022年至领留学名校录取榜
博士排行 MORE>>
申请策略 MORE>>
热门标签